一、数据来源与处理
技术栈:
- 数据采集:Web Crawlers (Scrapy/Python)
- 存储:分布式文件系统(HDFS/Hadoop)
- 处理框架:Apache Spark
- 原始数据源
- 公开网页(Common Crawl语料库)
- 电子书(Project Gutenberg)
- 学术论文(arXiv, PubMed)
- 百科全书(维基百科)
- 代码仓库(GitHub公开代码)
- 对话语料(社交媒体公开讨论)
- 数据筛选流程
- 去重:SimHash算法(Python)
- 质量过滤:
▪ 语言检测(langdetect库)
▪ 文本复杂度分析(基于词汇多样性/句法复杂度)
▪ 分类器过滤低质量内容(PyTorch训练BERT分类模型) - 安全过滤:
▪ 敏感词匹配(AC自动机算法)
▪ 毒性检测(Perspective API集成)
▪ PII识别(正则表达式+CRF模型)
二、模型架构
核心组件:
- 框架:PyTorch/TensorFlow
- 基础架构:Transformer
- 分布式训练:Megatron-LM/DeepSpeed
- 编码阶段
- 分词:SentencePiece/BBPE分词器(支持多语言)
- 位置编码:旋转位置编码(RoPE)
- 注意力机制:多头自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
- 归一化:RMSNorm层
- 解码阶段
- 生成策略:
▪ 贪心搜索(Greedy Search)
▪ 束搜索(Beam Search,width=4)
▪ 核采样(Top-p Sampling,p=0.92) - 长度惩罚(Length Penalty α=0.6)
- 生成策略:
三、推理流程
技术实现:
- 推理框架:ONNX Runtime/TensorRT
- 加速技术:CUDA核心优化,量化(FP16/INT8)
- 输入处理
- 指令解析:基于prompt模板的分类器(识别问题类型)
- 上下文管理:
▪ 对话历史缓存(LRU缓存机制)
▪ 实体识别(spaCy库)
▪ 指代消解(Coreference Resolution模型)
- 知识检索(增强型系统)
- 向量检索:FAISS库(基于HNSW算法)
- 知识图谱查询:Apache Jena(SPARQL查询)
- 时效性处理:
▪ 时间戳过滤(对检索结果按时间排序)
▪ 事实校验(CrossEncoder重排序)
- 生成控制
- 安全约束:Constitutional AI原则
- 风格控制:
▪ 温度参数调节(T=0.7)
▪ 控制码(Control Tokens)注入 - 事实性保证:
▪ 检索增强生成(RAG架构)
▪ 不确定性标注(置信度阈值0.85)
四、输出处理
后处理技术:
- 自然语言生成:T5文本规范化模型
- 格式优化:基于规则的HTML/Markdown转换器
- 质量验证
- 困惑度检测(Perplexity < 50)
- 矛盾检测(NLI模型:MNLI基准)
- 可读性评估(Flesch-Kincaid Grade Level)
- 安全审查
- 二次过滤:
▪ 敏感话题检测(自定义分类器)
▪ 法律合规检查(正则表达式规则库)
- 二次过滤:
五、持续改进
更新机制:
- 在线学习:PyTorch Lightning
- 评估基准:HELM评估框架
- 反馈循环
- 人工标注:Active Learning采样(Uncertainty Sampling)
- 自动评估:
▪ BLEURT语义相似度
▪ FactScore事实准确性
▪ ToxiGen毒性检测
- 版本控制
- 模型注册:MLflow
- A/B测试:Bandit算法优化
六、硬件基础设施
- 训练集群:NVIDIA DGX系统(A100/H100 GPU)
- 推理部署:Kubernetes集群+Istio服务网格
- 监控系统:Prometheus+Grafana(延迟/P99/错误率)
该技术栈持续演进,最新进展可能包括:
- 混合专家系统(MoE架构)
- 推测解码(Speculative Decoding)
- 视觉语言融合(CLIP架构扩展)
注:具体实现细节可能因不同AI系统设计目标(时延/成本/准确性权衡)而有所调整,以上描述代表当前行业先进实践的综合概况。